中医学认为,中风是由于正气亏虚,饮食、情志、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,产生风、火、痰、瘀,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病,以突然昏仆、半身不遂、口舌㖞斜、言语謇涩或不语、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。
中风后遗症系中风发病半年以上而某些临床症状、体征未能消失,主要表现为一侧肢体肌力减退、活动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动。患者常伴有同侧肢体的感觉障碍,如冷热不知、疼痛不觉等,有时还可伴有同侧的视野缺损。
【精神调摄】避免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等过度情志刺激,保持心态平和,精神愉快。
【起居调摄】顺应四季气候变化,调整生活起居,秋冬季节应特别注意保暖防寒。
【药膳食疗】饮食清淡,营养均衡,勿暴饮暴食。坚持低盐、低脂、低胆固醇、低热量、高蛋白质和高维生素饮食,少吃动物脂肪、内脏,多吃豆类及豆制品、粗粮、蔬果,戒烟限酒。
推荐食谱:
(1)橘皮山楂粥(瘀血痰湿重者)
橘皮10g,山楂肉(干品)15g,莱菔子12g,先分别焙干,共研为细末;另将糯米100g煮粥,粥将成时加入药末再稍煮,入食盐少许调味,候温即可食用。
(2)芪杞炖鳖(气阴不足者)
鳖肉200g,黄芪30g,枸杞子20g,加适量水同炖至鳖肉熟烂,即可服食。
【艾灸调养】取足三里、悬钟,上肢瘫痪加肩井、合谷、曲池、外关;下肢瘫痪加三阴交,口眼㖞斜加下关。隔日灸1次,每次灸10~20分钟,15次为1个周期。
【推拿按摩】头面颈项部:百会、四神聪、睛明、太阳、颊车、地仓、迎香、风池、风府等穴,眼轮、四轮匝肌、面肌等部位。背部:背俞、督脉诸穴。上肢部:肩三穴(肩前穴、肩髃穴、肩贞穴)、曲池、合谷、外关等穴和上肢伸肌群。下肢部:环跳、髀关、伏兔、血海、风市、承扶、殷门、委中、承山、昆仑、解溪等穴和下肢屈肌群。
注意:定期监测血压。遵医嘱按时服药,控制高脂血症、高血压、糖尿病等中风危险因素。若出现头目眩晕加重、肢体活动不利、言语謇涩,甚至神志不清等情况,应及时到医院就诊。